跳至主要内容

水晶之夜” 1938年11月10日纳粹政府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指挥下

 1938年11月10日,纳粹政府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指挥下,煽动德国人为巴黎的德国大使馆职员被犹太青年刺杀一事报仇,发动了后人称作“水晶之夜”的大规模犹太人迫害行动。

水晶之夜(德语:Kristallnacht / Reichspogromnacht,或译为“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党员、德国反犹民众与冲锋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且党卫队、警方和德国政府皆冷眼旁观,没有出手阻止。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

起因[编辑]

1938年11月7日的赫舍·格林斯潘

1930年代,许多犹太裔波兰人居住在德国。1938年10月28日,1.7万名犹太人在无预警的情况下,在午夜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波兰。一开始波兰政府拒绝收容这批犹太人,他们只好日夜待在德国和波兰边境,直到德国政府说服波兰政府同意他们入境。

1938年11月3日,远在法国的犹太裔德国青年赫舍·格林斯潘接到一封来自他父母的明信片,叙述他们在被驱逐境况下的可怕经历;他决心去政府机构要求帮助。

1938年11月7日(星期一),格林斯潘买了一支左轮手枪和一盒子弹,前往德国使馆求见负责官员。接待员把格林斯潘领到秘书恩斯特·冯·拉特的办公室。格林斯潘拔枪射出五发子弹,其中两发击中冯拉特胃部。格林斯潘犯案后,在现场等候法国警察到来,交给他们一张事先写好的明信片:“我必须让世界知道我的抗议。”讽刺的是,格林斯潘刺杀的冯拉特是一位外交官,当时因为同情犹太人的遭遇被认为政治上不可靠,正在接受盖世太保的调查。

冯拉特于1938年11月9日死去,死讯传到柏林,这名德国官员之死反而成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采取暴力行动的借口。

德国驱逐波兰籍犹太人[编辑]

1938年10月末德国驱逐波兰籍犹太人

1938年8月,德国当局宣布正在取消外国人的居留许可,所有许可证必须重新申请。[来源请求] 包括出生在德国的外籍犹太人。波兰宣布取消十月底在海外已经生活五年以上的波兰籍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导致波兰籍犹太人成为无国籍群体。[1] 1938年10月28日,在希特勒下令的所谓 “波兰行动”中, 超过12,000名波兰籍犹太人,包括哲学家和神学家亚伯拉罕·赫舍尔(Abraham J. Heschel)以及未来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莱希-拉尼基被驱逐出德国。[来源请求]他们被要求在一夜之间离开家里,每个人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犹太人被赶走以后,他们身后的财物被纳粹政府和邻居作为战利品缴获。

这些犹太人被带至火车站,送上前往波兰边境的列车,但波兰边境卫兵又把他们送回德国。这一僵局在倾盆大雨中持续数日,犹太人在没有食物和避风港的恶劣条件下徘徊在两国边境。其中,4,000名犹太人被允许入境波兰, 但其余8,000人被迫留守在边境线。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等待获批入境波兰。一家英国报纸告诉读者数百人"据报道横躺在路上,身无分文且无处可去,就在他们被盖世太保驱逐出境的沿线小村庄里。"[2]根据被派去救助这些犹太人的一名英国女士回忆到难民营里的条件太过恶劣,一些人甚至在试图逃回德国的途中被枪杀。[3]

经过[编辑]

许多犹太商店的窗户在当晚被冲锋队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发光,这就是该事件名称的由来。

这次攻击看起来像是民间自发的,不过事实上却是由德国政府策划。在这场事件中,有约1574间犹太教堂(大约是全德国所有的犹太教堂)、超过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百货公司等遭到纵火或损毁。

奥地利也有类似的事件,94间位于维也纳的犹太教堂遭到破坏。

超过3万名犹太男性遭到逮捕并被关入集中营,主要是在达豪布亨瓦德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的囚犯得不到人道的对待,然而,多数人在三个月内就获释放,但他们必须离开德国;而一些则在两日暴乱中被殴打致死,一般估计有91人死亡。估计死于集中营的,大约有2000-2500人。

另外,有几个非犹太的德国人错被当作犹太人而遇难。

在这次事件以后,大约有10000个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和家庭,多数去了英国;后来只有1000人能再与父母重聚。

外国反应[编辑]

这次事件很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这次事件,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偏纳粹团体的名声遭到败坏。美国召回了大使(不过并没有断交),不过许多其他国家的政府选择与德国断交以示抗议。

这次事件并没有停止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个事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反犹太主义”。虽然在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不过水晶之夜是后来对全欧洲犹太人有组织迫害和集体屠杀的第一步。

现代回应[编辑]

水晶之夜和德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发生在11月9日,故而许多历史学家称其为德国的命运之日。51年后,柏林墙在同一天倒塌,德国政府提议将此日定为德国的国定假日,然而遭到了许多团体的抗议,因为水晶之夜和啤酒馆政变均发生在此日,后来德国政府将德国统一纪念日定在了东德加入西德的10月3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帝国议会

  大德意志帝国议会 (德语: Großdeutscher Reichstag ) [2] ,设于柏林,是1933年至1945年的 纳粹德国 议会,并为德国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关。德国纳粹党在成功夺取政权后,迫使政府通过了 《1933年授权法》 ,将原 魏玛共和国议会 转变成永远支持 阿道夫·希特勒 的 橡皮图章议会 。这期间的大多数议案都得到一致通过;此外,希特勒经常于此发表各种演讲。从1933年3月至1942年4月26日,这个纯仪式性的议会一共召开了20次。纳粹德国国会的主席始终是 赫尔曼·戈林 。 在此期间,因为与会者频繁的在会场唱 纳粹德国国歌 ,国会被德国国民戏称作“德国最昂贵的歌唱俱乐部”。 目录 1 背景 2 国会建筑 3 国会选举 4 最后会期 5 相关条目 6 相关文学作品 7 参考资料 背景 [ 编辑 ] 在1920-1923年以及1930年开始,有两个非由宪法的法定文件,可以绕过 魏玛共和国 民选 国会 : 《 魏玛宪法 》第48条紧急命令,赋予 联邦大总统 的特殊权力; 《授权法》施行,尤其1919年至1923年,以及最后的 1933年 。 其中,第一个文件在1930年后被普遍使用。由于德国国会的十分复杂的比例代表制,国会内很难拥有一个稳定的多数党。在通常情况下,当上一个 总理 被议会投票赶下台时,对继任者的投票难以获得半数支持,因此不乏总理必须以宪法第48条成立一个仅能处理基础商业事务的政府。 在1933年2月27日的 德国国会大厦纵火 事件发生后,也是颁发 保护德国及其人民法 的后一天,希特勒使用的这些立法上的漏洞,在1933年3月23日强制德国议会通过 德国《授权法》 。在批准该法案后,德国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此法案,并允许 政府 (总理)直接根据自己的需求颁布为期四年的法律。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由总理颁布的法律可能会违反宪法,但是否违反却始终被 德国政府 所忽略。从那以后,尽管从法律的角度仅有德国政府可以直接颁布正式的法律,权利事实上属于 德国元首 希特勒。德国国会实际上失去了 立法权 ,并放弃行使立法权的责任。 在1933年秋,所有非纳粹党派都被禁止或因恐吓而关闭, 纳粹党 成为德国唯一合法的党派——但实际上该国自“授权法”通过以来已成为 一党制国家 。 在1933年和1939年之间,德国国会共召开过12次会议,并仅颁布四个...

纳粹德国人物

  纳粹德国人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分类  >  各种主题的页面分类  >  按国家分类  >  各国历史  >  德国历史  >  纳粹德国  > 纳粹德国人物 页面分类  >  地理  >  大洲  >  欧洲  >  欧洲历史  >  德国历史  > 纳粹德国人物 页面分类  >  历史  >  历史时代  >  近代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纳粹德国  > 纳粹德国人物 页面分类  >  历史  >  各国历史  >  德国历史  >  纳粹德国  > 纳粹德国人物 页面分类  >  人类社会  >  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纳粹德国  > 纳粹德国人物 本页面包括1933年至1945年间与 纳粹党 及该时期德国相关之人物。 子分类 本分类有以下10个子分类,共有10个子分类。 7   7月20日密謀案相關人員 ‎  (2个分类, 9个页面) 纳   納粹醫生 ‎  (10个页面)   纳粹建筑师 ‎  (3个页面)   纳粹德国军事人物 ‎  (5个分类, 1个页面)   纳粹德国政治人物 ‎  (3个分类, 5个页面)   纳粹德国死者 ‎  (2个分类)   纳粹德国移民外国人物 ‎  (7个页面) 与   與納粹德國合作的各國人物 ‎  (11个分类) 被   被纳粹德国处决者 ‎...

帝国议会

  大德意志帝国议会 (德语: Großdeutscher Reichstag ) [2] ,设于柏林,是1933年至1945年的 纳粹德国 议会,并为德国名义上的最高立法机关。德国纳粹党在成功夺取政权后,迫使政府通过了 《1933年授权法》 ,将原 魏玛共和国议会 转变成永远支持 阿道夫·希特勒 的 橡皮图章议会 。这期间的大多数议案都得到一致通过;此外,希特勒经常于此发表各种演讲。从1933年3月至1942年4月26日,这个纯仪式性的议会一共召开了20次。纳粹德国国会的主席始终是 赫尔曼·戈林 。 在此期间,因为与会者频繁的在会场唱 纳粹德国国歌 ,国会被德国国民戏称作“德国最昂贵的歌唱俱乐部”。 目录 1 背景 2 国会建筑 3 国会选举 4 最后会期 5 相关条目 6 相关文学作品 7 参考资料